新闻动态

1644年山海关悲歌:这场战役在李自成还没有离开西安的时候就输了_吴三桂_北京_明朝

1644年春季,短短的四十多天内,北京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犹如一场席卷一切的风暴。在这一时期,三位不同的帝王相继登基,成为历史上名为“甲申之变”的关键时刻。而其中,山海关战役无疑是这一历史巨变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之一。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回顾这场战役的全过程,感受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脉动。

(一)

站在今天的视角回顾,当年李自成的战略决策无疑充满了失误。从他在1643年定都西安,随后北上攻打北京的过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系列选择实则充满了致命的错误。

首先,西安作为大顺政权的都城,地理位置上并不占优势。到了明朝末期,西安的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落后于南方的江南地区,缺乏足够的资源和发展潜力,远远不能与南方的经济重镇相提并论。然而,李自成仍固执地选择了西安作为大顺的根基。尽管他在消灭了明朝主力将领孙传庭后成功占领了潼关,并将西安定为都城,但这一决策实际上为未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展开剩余85%

李自成所看到的主要敌人仍是已经走向衰败的明朝,而他忽视了正在崛起的满清势力。东北的满清已经积聚了强大的实力,而李自成却对这一新兴的强大势力缺乏足够的认识。他的战略思维局限于传统的乡土观念,没有及时把握局势的变化,这也导致了他未能正确应对即将到来的复杂局面。

如果李自成在歼灭了明朝的主力之后,果断选择占领富饶的江南,并利用南方的财富与满清抗衡,或许能够有效分裂天下。而北上攻打北京,实际上并没有太大意义。北京本身位于四面楚歌之地,经济已经萎缩,生活物资严重依赖外地调运,即使他成功占领了这里,实际上也不过是背负了沉重的负担。此外,李自成亲手逼死崇祯皇帝,这一举动让许多原本可能支持他的人对其心生仇恨,失去了明朝遗老的支持,反而给了满清势力机会。

遗憾的是,李自成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对他来说,攻占北京、斩杀崇祯似乎象征着一切的结束,接下来全国各地应会纷纷归顺,然而局势远比他想象得要复杂得多。因此,李自成在1644年初带领大军北上,迅速向北京推进。一路上,他的军队进展顺利,几乎没有遇到太大阻碍,唯有周遇吉在宁武关与大顺军展开了一场激战。其余地方几乎没有抵抗,大多数地区投降。最终,李自成于三月十九日顺利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李自成似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但这也标志着他走向失败的开始。

(二)

进入北京之后,李自成和大顺军开始着手恢复秩序,稳定民心。总体来看,他们采取的措施还算得当。然而,大顺军在刘宗敏的指挥下,对明朝官员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强迫他们交出家产。这一行动,显然是大顺政权的致命错误之一。

事实上,大顺军并不缺乏资金。北京的众多官府、衙门以及皇宫内积存着大量现银,这些足以支撑大顺的政权。然而,刘宗敏的这一举动却让本可以成为合作对象的明朝官员们感到反感,尤其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掠夺,显然为后来的背叛埋下了隐患。掠夺百官的行为,实际上成了大顺政权的战略失误。

但单纯的掠夺并不足以导致大顺的灭亡。虽然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激怒了许多汉族民众,但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满清依然稳固掌控了局势。大顺真正的问题出在其兵力的分散上。虽然当时的大顺军声称有百万大军,实际却仅有约二十万人。随着大量明朝降兵的加入,兵力的总数达到了五十万。但李自成将这些兵力分散到各地去接收投降,导致北京集结的兵力不足以抵挡即将来临的满清军队。李自成甚至过度关注自己与张献忠的关系,导致他将兵力驻扎在陕西,防止张献忠进攻,而忽视了满清的威胁。

当山海关之战爆发时,李自成仅能调动六万精锐部队迎战满清的八旗军,这显然处于劣势。如果当时他能够集中二十万兵力进行决战,或许能在战场上对满清造成巨大损失,进而改变历史的走向。然而,李自成未曾意识到这一点,错失了战略的最佳时机。

有人认为大顺军在进入北京后迅速腐化,战斗力迅速下降,进而导致山海关战败,但这一观点显然过于片面。大顺军进入北京仅有42天,而以如此短的时间判断其战斗力的衰退,显得过于夸张。李自成的军队在北京初期依然保持较强的战斗力,问题的根本在于他过于自信,未能清晰看到满清以及其他来自关外的威胁,这才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三)

吴三桂,本为宁远的总兵,负责守卫宁远,麾下只有五千士兵。山海关另一位总兵高第的兵力为万余人,还有蓟辽总督王永吉与辽东巡抚黎玉田。然而,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后,这两位文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选择了逃离。

当崇祯皇帝下令吴三桂放弃宁远并前往勤王时,吴三桂接到命令后却迟迟没有行动。他一方面带领宁远百姓撤退,另一方面在得知北京失陷后,又返回了山海关。由于吴三桂拥有平西伯的爵位,而高第自知威望不如吴三桂,因此甘愿服从吴三桂的指挥,最终吴三桂成为了山海关的实际掌控者。

此时,唐通奉命前来劝降吴三桂。起初,吴三桂确实表现出愿意归顺的姿态,但在得知父亲吴襄被掠夺、家产被抄之后,他彻底改变了立场,与大顺决裂,转而寻求满清的支持,并主动请求清军援助。

许多小说和演绎作品将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爱情故事描绘为他背叛李自成的根本原因,然而,这一点并没有历史证据支持。吴三桂的背叛更多源于父亲的遭遇以及他本人的政治考量。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叛变后,立即率领六万大军前往山海关,同时带着吴三桂的父亲与明太子朱慈烺等人,希望通过他们劝降吴三桂。然而,他未曾料到,满清早已采取了行动,积极支持吴三桂的叛变。

(四)

站在现代的视角来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多尔衮如此信任吴三桂?在得知吴三桂可能投降清朝后,为什么他立即改变战略,转攻山海关?

按照最初的计划,满清军本可以继续攻占北京,李自成与吴三桂也许会在互相厮杀后两败俱伤,满清从中渔翁得利。然而,多尔衮选择了支持吴三桂,这背后无疑存在着某种早已达成的默契。吴三桂的家族背景与他与满清的关系,使得多尔衮对吴三桂的背叛深信不疑。

凭借这种默契的支持,多尔衮带领满清军队赶赴山海关,与李自成的军队展开了决定性的决战。

(五)

山海关一战,几乎注定了李自成的失败。当清军突然介入战斗时,风向突变,这给吴三桂和满清军队带来了极大的优势。

发布于:天津市